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开启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进程。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掀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势力序幕。同年九月,毛泽东同志发动秋收起义,率领工农武装走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从此开始。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多年中,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邮政通讯事业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革命根据地不断变化的情况,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邮寄网络。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部分边区建立了“赤色邮政”,1930年5、6月份间,发行了“赤色邮政邮票”。1932年成立了中央苏维埃邮政总局,下设省邮务管理局、县邮局以及县以下的邮站机构。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红色邮政的战士们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采用简单的工艺方法印制“赤色邮政邮票”和“苏维埃邮政邮票”,为红色邮政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32年5月,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发行第一套苏维埃邮政邮票,平版印刷,采用报纸,图幅22.5∽24.5×19-21毫米,无齿孔,黄亚光等设计,瑞金财政部印刷厂印制。
这套邮票从设计到印刷体现出红色政权已初见雏形,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红军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过巨大作用。传统的纸张生产技术在民间延续了千百年,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土纸”、以传统生产技术和简陋的生产工具抄制,纸质粗糙,带有纹路,吸水性强,富有拉力,是早期解放区邮票印制使用的纸张之一。
“草纸”以稻草等为主要原料,用传统生产技术和简陋的生产工具抄制,工序繁杂,纸质发黄,是早期解放区邮票印制使用的纸张之一。
跟随中国革命的进程,解放区邮票印制采用的纸张增加了白纸、稿文纸、道林纸,个别邮票使用了水印白纸。
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使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和植物性颜料。这两种颜料的制作和使用在民间继承、发展、传播了上千年,在艰苦的革命根据地红色邮政创建中也为解放区邮票的印制所使用。
解放区邮票印刷版式有油印、石印、凸版、凹版、平版、胶版、雕刻版等。(这里凸版、凹版、平版与当今印刷版别不可同日而语)
解放区邮票的齿孔,革命根据地创建前期以无齿孔居多,后期逐步转为有齿孔,齿孔方式有光齿、毛齿和点线齿。
经历近百年的岁月,这些邮票的纸质越发脆弱,挺度降低。油墨多年的沁润、氧化使得图案线条不那麽清晰,但邮票内在的精神力量并没有减弱,审视这些邮票画面仍然使人振奋,感念到红色邮政创建的艰辛。
机构自成立开始,多次为众多客户所持有的解放区邮票做过司法鉴定,为红色邮政的继承,牢记初心使命,为传播红色邮政历史做了不少工作。
我们不但进行解放区邮票的鉴定,还对体现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新中国建国前后的纸质品文物进行鉴定,以推动红色文物和传统文物收藏的发展。